大埔网 大埔网 大埔资讯 大埔人物 查看内容

陈志强

2010-7-29 16:47| 发布者: 小编01| 查看: 2898| 评论: 0|原作者: 县电视台|来自: 网络

陈志强(1904—1989)字继章。桃源团结村陈屋楼人。民国三年(1914)至民国十年(1921)先后在桃源陈氏作新小学、高陂仰文小学、潮州金山中学读书,民国十年(1921) 5月金山中学停课, 8月转学梅州中学。民国十一年(1922) 8月进北京大学甲部预科, 民国十三年(1924)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民国十五年(1926)秋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实践社"。半年后,李大钊、邓文辉、张挹兰等被军阀张作霖杀害,陈志强和同学徐炳麟等冒死为三位烈士棺殓并运存于北京城南崇孝寺。陈志强旋因躲避追捕休学南下。民国十六年(1927)至民国十七年(1928)间,在浙江杭州一中、上海暨南大学附中任教。民国十七年(1928) 9月回北京大学复学至毕业, 获物理学学士学位。民国十九年(193())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 7 月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物理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他数理基础扎实,曾得到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赏识。民国二十三年
(1934)于中山大学理科季刊上发表《Hamilton之最小原理》,此后
又发表了《应用数学》、《物性学》等论著。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国第一座地磁台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竣工,陈志强当年8月即被调往地磁台,不久任代理台长并被聘为副研究员,成为中国地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淞沪抗战后,南京岌岌可危,陈志强和同事们为保护地磁台站的仪器、资料,于日军占领南京前一周携仪器、资料撤出,历尽艰辛,辘转苏、皖、赣、湘、桂、黔川七省,为时数年,行程万里, 安全转移到重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夏秋,陈志强随中央研究院返回南京, 途中,筹划、领导了长江流域和西沙群岛的地磁观测工作。回南京后,又经常到野外观测,并埋头翻译国外地磁学论著。民国三十八年(1949)春,沪宁解放前夕,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撤迁台湾。陈志强在上海中共地下组织的感召和支持下,与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主任陈宗器、中研院工程所所长周仁等组织了"应变会",以"宿舍委员会"的名义展开活动,护院护厂。上海解放后,陈志强被委派接管岳阳路各所的图书、仪器。年底又奉市管会命令,跟陈宗器等一起接管法国教会主办的徐家汇气象地震台和佘山天文地磁台,负责管理佘山天文地磁台。
建国后,陈志强以更大的热忱投身国家地磁事业。1953年底, 他随中国科学院迁往北京,随即与陈宗器一起,筹建北京、广州、拉萨、兰州、武汉、乌鲁木齐六大标准地磁台。从选址、台站设计、仪器选购、安装调试直至正常工作,他都事必亲躬,一丝不苟。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陈志强一直担任地球所五室主任、研究员,从事地球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的研究,建立电离层、宇宙线、地电等观测站,并积极倡导开展震磁关系研究,担任第一磁暴组组长。60 年代初,他还开始了"地磁起源"的探索研究,深入邢台等地震现场考察。1964年,他作为中国地磁代表团团长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地球基本磁场和古地磁会议",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新中国地磁工作成就的论文,会议主席、世界地磁学家、列宁格勒大学教授扬诺夫斯基高度称赞了中国同行的卓越成就。
陈志强一直致力于地磁学研究,著作等身。如民国二十七年(1836)与人合作的《广西地磁测量报告》、民国三十年(1941)与人合作的《在福建崇安测量日食对地磁之影响》等。50年代后的论著有《关于4仪的装置》、《用简单代替法测定磁石之磁化系数》、《地磁学概要》、《地磁主磁场和古地磁》、《地磁要素》、《磁罗盘》等,此外,他还为北京大学、科技大学编写地球物理学讲义,主持编写《全国地磁台》、《地磁室简史》等书。他根据几十年工作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野外磁测资料,主持编制了 1950、0, 1960、 0, 1970、 0中国地磁图,极大地方便了地磁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为军事、地质、地震、矿产等部门实际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陈志强还翻译了许多俄、英文版的地磁学专著以及外文资料。他一生治学严谨,对地磁学的概念、定义、结论,无不反复论证,仔细推敲,认真演算,以至近乎苛求。如"磁变仪"、"磁暴"、"磁扰"、"磁静"等译名,均因他翻译准确得到公认而沿用下来。
陈志强晚年,仍为祖国的地磁事业竭尽心智。他患有多种疾
病,但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1989年夏,在不时需吸氧的情况下, 仍以国际地磁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筹划即将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地磁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地磁学会首次在中国举行的会议,将有四大洲2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为此, 陈志强抱病指导各项筹备工作,并准备于1990年4月前往上海主持会议。不料,他心愿未酬,竟于1989年11月6日在北京病逝, 享年85岁。


鸡蛋

鲜花

鲜花

酷毙

漂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