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4|回复: 0

[社会资讯] 【百侯文史】温廷敬的乡邦文献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8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张则武 / 文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而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粤东潮梅地域文化(岭东文化),因其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容易为正史所忽视。如果没有及时对地方文化和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将为历史所湮灭。所幸自明清以来,涌现了不少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的贤达学者,民国时期的温廷敬就是一位尤为突出的文献、方志学家。


091551lb8bjgxjpbyi0ypl.jpeg


温廷敬,字丹铭,大埔百侯白罗村人,清同治八年(1869)生于福建平和,自幼“喜诸子百家,群经全史,尤嗜经济家言。”光绪十五年得广东学政樊恭熙赏识,录为博士弟子员。又温廷敬请谒时任韩山书院主讲何如璋太史,何如璋曾任光绪帝师,见同邑晚生“器宇端凝,英年积学,面加奖勉。”温廷敬转益多师,尤其是得益于梅县温仲和先生五年之教诲。温仲和是晚清著名学者陈澧的门生,时任潮州金山书院山长,开创岭东考据学风气,并总纂《光绪嘉应州志》。受温仲和教益,温廷敬毕生致力于经史考据之学,整理乡邦文献和地方志编纂。并参与丘逢甲创办的客家源流研究会,开我国客家学研究之先河。时值清季危难之秋,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东西列强纷至沓来,有志之士,奋起变法自强。温廷敬乃选择以教育救国、办报救国、学术救国之路。受丘逢甲之邀,与温仲和、何士果(何如璋之子)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并任教职,开创岭东新学先声,实施教育兴国。


091551c63bmn388oj4b09e.png


温廷敬搜罗研究潮汕地方文史起步较早,早年迁居潮汕时就开始了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乡邦文献,“网罗放佚,数十年锲而不舍”,相继编纂了《茶阳三家文钞》《潮州唐宋元人吉光集》《弘觉禅师诗文钞》《丁中丞政书》《袖澥楼诗文钞》《潮州诗萃》《潮州名媛集》《潮州文萃》等多部潮汕地方乡贤遗集及文献总集。尤其是在地方志编纂上的成就最高,任广东通志馆主任,总纂《广东通志》和《大埔县志》,并被聘为《潮州府志》顾问。其修志方法和理念均有创新,尤其是将广东人物研究纳入方志,体现了从旧式方志向新体方志的革新,并且在人物研究上学术功底深厚,所撰列传,学术性较强,均为学术期刊所载,掀起了广东人物历史研究的热潮。其在经史及甲骨文金文方面的考证研究也有独到之处,著有《经史经文证补》等,并撰文辨证郭沫若、罗振玉、王国维、吴其昌等金文考证辨释之误。而在文献总集中,《潮州诗萃》收罗放佚,更是灿然大备。其门生饶宗颐先生盛赞《潮州诗萃》是一部“集大成之总集,条流昭晰,闳博精详。考作者生平,兼扬榷其风格,古今作品,咸萃于斯,诚海涵地负之巨观,足为来学矜式,厥功伟矣。”


091551rrqaopsrt5r5foro.jpeg


近代中国遭西方列强入侵,国势羸弱,士人争习西学,致使“国粹日微”。列强争夺我国典籍,“环顾夫西海名邦,东邻岛国,方且博考东方之古学,研究中土之文明,聚环瀛之简册,具有侈心”。因此,其立志于研究和整理“故国文献”,希望通过编纂总集保存乡邦文献,以具体的文化行动应对世界严峻挑战,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担当。


他荟萃诗作,品评诗人,扬榷风格,试图对潮汕数百年诗歌史和选学史作一个阶段性总结。作为学者型诗人,他更具备编纂《潮州诗萃》的学养和才识。诚如他在《止斋七言古诗钞序》中所言“余少壮喜观诗,于古今诗人,颇能综其源流得失,不姝姝于一先生之言。”


091552dzn5ekw3l469s44z.jpeg


他一生著述宏富,吟作颇丰。时清末中国传统诗坛流行“同光体”,“同光体”的特点是学人为诗,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列强侵略。常见酬唱赠答,或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温廷敬作为饱学之士,深受影响,与“同光体”江西派代表人物陈三立(陈寅恪之父)、闽派代表人物陈衍(编修《福建通志》)等,常有诗作唱和交往,其诗作入选陈氏主编的《续门存唱和诗》,被列卷首。作为文史学者,很自然地将学术探讨引入诗词创作之中,故观其吟作,可谓诗史。生于忧患,温氏具有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多有感慨忧时之作,这在他的诗作中感情表现得慷慨激昂,淋漓透彻。如《庚子感事十首》之一的“汉庭党狱正纷纭,变局翻教异事闻。纵使清流投白马,何因义士奖黄巾。都门惨淡连妖雾,畿辅纵横起阵云。衮衮诸公谋国是,先朝遗案不曾勤。”其诗善于用典,得益于其鸿博雄厚的国学知识。如“三拳狗脚雄心逞,一院牛头变相多。”其诗语言精美,用词丰富,调遣自然灵活。如“萧条岂尽关天意,冷落犹堪睹物情。”“寒林有隙悲群鸟,落叶无声咽暮蝉。”“霜侵短岸寒无迹,风入长堤夜有声。”“极目苍梧何处所,碧峰无语月痕凉。”“萋萋芳草已销魂,那更秋深故国门。三月落花同有恨,六朝如梦了无痕。萧条陌上表骢道,黯淡天涯黄叶村。莫道江南凋尚未,年华迟早总难论。”


091552qvsh9fyhjyvfcclo.jpeg

温廷敬故居

他在《潮州文萃征乡先贤遗集启》中重笔描述了潮州自韩愈南来之后的人文盛况,历数潮籍人士在中国历史上的多方面贡献,同时也指出潮汕文献散佚严重,“揭阳巨集,惟存栖凤微吟;天水奇编,权见序韩一作。考高阳之旧著,记剩苏楼;访大宝之遗文,赞惟韩木。寥寥短什,歌传江上之山;落落名章,人吊邺中之冡”。大意是说宋代以来潮人著述散佚严重。许申于大中祥符庚戌举贤良方正第二,著有《高阳集》,已佚;陈希伋是元祐辛未进士第一,著有《揭阳集》,现仅存《题凤栖楼》诗一首;王大宝为宣和甲辰进士第二,有《王元龟遗文》,现存不过二三篇;陈昌言历官制佥,仅余《邺都》一首。他在《汇山遗雅序》中也说:“先辈之诗文遗集,多困于财力,未付梨枣,洪流骤发,室庐被浸,随以漂没;子孙不识,饱诸蠹鱼,投之一炬,其湮没不传,或仅存百一,惜无人拾之者,为可叹也。”为此,他担当起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的重任。


他充分研究了潮汕数百年来的选学史和历代各家文献总集,汲取经验,广罗搜集、辑佚,细加辨伪、考订。潮州地区诗歌较为系统的收集整理,大约始于南宋的《古瀛集》,其后有清初陈珏陈王遵合编纂《古瀛诗苑》,海阳蔡氏编《增补古瀛诗苑》,大埔杨天培《潮雅拾存》等,温氏都详考其体例,扬弃谬误,补其不足。


091552obtuixbtozyo2iq3.jpeg


当然,在编辑时如何对诗人籍贯的归属进行确定取舍,其入选标准、标榜旨趣等,也易引起异议。作为客籍迁居潮汕学者,客家人和潮汕学佬(福佬)两大民系难免有族群文化身份认同之别。为此,温廷敬以清末潮州府所辖揭阳、海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大埔、丰顺九县为界,不管是客家人还是潮州学佬,以地域划分。今梅州所辖大埔、丰顺当时属潮州府所辖,两邑诗人均予收录。《潮州诗萃》共收录唐宋元明清潮籍诗人436人,其中大埔籍就有83人,仅次于海阳,可见大埔人文鼎盛大概。在时间上则只录已故诗人,在世者一律不收,以避标榜。


岭南著名文献学家冼玉清曾说:“欲人民之爱国,必须使其知本国历史地理之可爱,而对于本乡本土尤甚。所以文史学者,对于乡邦文献,特为重视也。”我们从温廷敬的身上,正是看到了他对乡邦先贤的敬意和浓厚的桑梓情怀,看到了他对乡邦文化传承的学术自觉与担当。

2023年4月15日于深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9-25 04:33 , Processed in 0.10938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