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攸竹

现在的医生知不知道什么叫医德吗?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7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草,你要多体谅下医生,他也就是想买多一部宝而已,在说了,现在油价也不便宜是吧,多体谅体谅。
发表于 2011-7-8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人民医院我领教过了……红包没送对头.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老婆在人民医院剖腹产,之前检查时听门诊医生的口气是她主刀手术,在去住院前就给她送过红包了,谁知道去到手术室才知道不是她主刀,那时老婆已经推进去了,只穿了医院的衣服,手又绑在手术床上,〔隔离了家属看不到〕当时是上午九点多还不到十点,室外气温只有两到三度,老婆冻的瑟瑟发抖,叫我们外面又听不到,护士把她推进手术室就放在里面二十多分钟没人管,暖气也没开,小孩也因为冷一直在肚子里乱动的厉害,小孩刚一出生就得了吸入性肺炎,抽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脚上冻伤,怀疑就是在推进手术室内二十分钟造成的,之前检查一切都很好。后来那个门诊医生登门道歉才了事,她说她没跟主刀打好招呼。……还好现在宝宝很健康,要不然我非z了她们不可。
发表于 2011-7-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手机版
回复 183# koyo


    是哪位医生?建议你投诉,以严惩这样的害群之马!
发表于 2011-7-9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就听说外科妇产科还那么会收红包的.
发表于 2011-7-9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如果没钱想住院.看她还会这样说吗.
发表于 2011-7-14 1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小病医院当大病治,大病大埔医院也治不了。
发表于 2011-7-1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医生需要病人的理解,病人也需要医生的谅解!凡是都有耐性的,但耐性有底线的!凡是住院的都是有根据的,病情需要稳定.观察.治疗.楼主也错,错再本身不是医疗专业,说出院就出院.难道你是医生,你是医生还住内2科做什么?别只说医生,你自己当时的口气好不好先,这是先检讨的!医生职业是神圣的高尚的,你先尊重才有权说话!
发表于 2011-7-1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医生竟然说:你们出去以后,要是有什么事,就别再住我们医院了》要是真是这样讲的或,就该记住他的名字,向市卫生局投拆。要是不是事实那就不要在这公共场所上胡说非为,添油加醋,制造医患紧张。做人要摸着良心讲话。
发表于 2011-7-17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为什么医生在中国遭人恨?
       在很多国家,医生都是社会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然而,在当前中国,医生却是一个普遍遭人痛恨的职业,中国的医患关系也已经恶化到了史无前例的境地。
  
    在社会舆论中,人们普遍认为医生缺乏职业道德、见利忘义、心黑手狠、草菅人命。在网络上,每次出现医疗领域的负面新闻,人们看见标题就会不假思索地认定,医生一定有错,患者一定有冤。近年来,患者辱骂殴打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多起患者杀害医生的事件。当医生被患者杀害时,网民们一片欢呼雀跃,认为医生该杀。
  
  为什么医生职业在中国如此遭人痛恨呢?如果你真的有兴趣弄清其中的原因,如果你真的希望改善自己和下一代的医疗待遇,那么不妨继续往下看。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技术服务行业,与一般行业相比,有很多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医疗的服务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是人们最珍惜、最重视的财富,也是人们感受最直接、最深切的事物,因此,患者对医生的要求,比其他行业的消费者对服务者的要求高得多。如果诊断治疗的效果不能达到患者的预期,患者会痛苦、担心、失望、恐惧;如果患者不治身亡,家属则要承受巨大的打击和悲痛。而这在其他服务行业是几乎不会出现的。试比较:甲送自己的电视机到维修店进行维修,结果没有修好;乙送自己的亲人到医院进行救治,结果没有救活。甲乙两人的感受和反应能一样吗?再比较:甲满怀希望地去饭店品尝新菜,结果发现不合自己口味;乙满怀希望地去医院治疗病痛,结果没有治好。甲乙两人的感受和反应能一样吗?所以说,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评价标准更苛刻;未能如愿时,不满情绪更强烈,反应也更激烈。当然这不能怪患者,这是人之常情。
  
  第二,医疗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掌握了一些医疗知识,每个人对医疗活动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医疗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其中涉及的知识、技术、思路、标准有其特殊性。人们以为自己了解,其实往往并不了解。也就是说,人们对医疗有很多误解。比如,患者因“恶心呕吐”就医,却被要求做头颅CT,患者会觉得很荒谬。患者心想,我是肚子的毛病,为什么要检查脑袋?肯定是医生为了赚提成!如果再加上一个不懂装懂的记者,就可以炮制出极具误导性、煽动性的新闻。“茶水发炎”“三岁儿童查梅毒”“女工输液330公斤”就是借助公众的“不知”和“误解”炮制的新闻闹剧。患者本来就心存误解,再看到这种新闻,正好发生共鸣,于是就认定医生坑骗了自己。患者把自己的“遭遇”再告诉别人,互相强化,就在社会上形成了对医生的负面评价和仇恨的共识。  

  第三,跟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比,医疗消费往往比较昂贵。例如,买一个馒头只要几角钱,买一瓶药却要几元、几十元;吃一顿饭只要几十、几百元,看一次病却要几百、几千元,做个手术要几千、几万元。一场小病,一星期的工资都交给了医院;一场大病,一辈子的积蓄未必够用!但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视,人们往往没有选择,只能认掏这笔钱。因此,人们对医疗消费的态度是“既无奈又愤慨”,有一种被劫持的感觉。患者直接面对的是医生,医药费是经过医生的手开出来的,因此患者会觉得是医生劫持了自己,当然就会痛恨医生。
  
  第四,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比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航空母舰、流水生产线等任何人造机器都复杂得多。人类目前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还很局限,诊疗手段也很局限。因此,医疗活动是复杂、高风险、充满不确定性的。有些病就是难以确诊,有些病就是难以治疗,有些病就是会反复发作,有些病就是要死人。有些医疗活动,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摸索尝试,在摸索尝试中慢慢寻找正确的方向。这一点,类似于科研工作或者侦探工作,而不像照着图纸修人造机器的维修工作。但是,患者总是期望立刻确诊、立刻治愈、立刻解除病痛。对于不能立刻确诊、立刻治愈的情况,患者会认为是医生医术低下或者医生过错所致。对于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情况,患者会认为是“被医生治坏了”“被医生治死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患者当然会痛恨医生。
  
  第五,疾病本身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身心痛苦,这种痛苦需要一个发泄渠道。我们知道,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有时会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照顾自己的家属破口大骂。他们真的觉得事情很大吗?他们真的觉得家属很可恨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身体不舒服,需要发泄。同样,患者的家属,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有情绪需要发泄。医生就成了患者和家属的一个发泄对象。假如他们恰好认为医生犯了过错、救治不力、坑了自己的钱,他们就更容易把医生当成发泄对象。
  
  基于以上这些特点,医疗行业比其他服务行业更容易发生矛盾和不满,医生也比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更容易被服务对象痛恨、仇恨,更容易受到人身攻击。
  
  你可能会问:外国人也一样重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外国人到医院看病也希望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外国的医疗费用,如果按收入比例计算的话,比中国还要昂贵;那么,为什么外国人就不痛恨医生呢?为什么医生在外国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反而很高呢?这就不能不说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了。
  
  第一,中国的医药费,主要靠患者自己支付。让普通工薪阶层承担医疗这种现代科技服务的费用,当然显得非常昂贵,也就是所谓的“看病贵”的问题。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很多人因无钱医治而不得不忍受病痛、面对死亡,因此人们对高昂的医药费非常痛恨。而医药费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笔开出来的,因此人们就会仇恨医生。而在其他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家医疗福利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险非常完善,患者只需自付很小比例的医药费,或者完全不用自付医药费,甚至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都不需要刻意关注费用的问题,没有任何心理或经济负担,当然也就不容易产生矛盾。
  
  第二,中国实行的是“以药养医”制度,也就是说,医疗技术收费价格低廉,通过出售药品来弥补收入,维持医院运转。为了实现以药养医,医生必须设法给患者多开药、开贵药,患者因此支付了过多的药费,当然对医生不满。并且,按现行的制度,医生收入与药品利润挂钩,医院用药品收入的一部分给医生发放工资奖金,在患者看来,则是医生收受药品回扣,坑了自己的钱,因此当然会痛恨医生。但绝大多数患者不会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挂号费、诊疗费、手术费等医疗技术服务收费,多少年来一直压在低水平,是否合理,是否公平,是否能够维持医院运转;二,医生的收入水平,是否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第三,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由此造成“看病难”。一方面,医院建设不足,基层医院的条件不好,不能让患者放心;大医院的资源紧张,患者就医不容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人手严重不足,工作量过于繁重,工作时间过长,夜班、连班频繁,长期常态加班,长期常态被剥夺休班、休假、节假日,甚至自己生病了都不能休息。这样的工作状态,不但损害了医护人员自己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增加了医疗风险。患者的感受就是:排了很长时间的队,终于轮到自己了,医生匆匆忙忙看了两分钟就把自己打发了;想咨询问题,医生总是匆匆忙忙、不耐烦,不给仔细解答;医生总是板着脸,没有笑容,说话冷冰冰;呼叫护士,等了老半天,护士也不来。同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长时间连续工作,昼夜混乱颠倒,心理压力大,身心状况不良,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更容易出差错,给患者的安全带来威胁。
  
    第四,中国的媒体,尤其是强大的主流媒体,并非真的反映民意,而是喉舌、导向。人们觉得“看病贵”“看病难”,对医疗待遇不满意,肯定需要问责。但向谁问责呢?医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替罪羊。借助“以药养医”制度,国民医疗的经济负担被甩给了患者自己,而道德责任则给甩给了医生。毕竟药是通过医生的笔开出来的,毕竟医生的工资中有一部分是药商给医院的回扣。这两点当然是事实——虽然只是个朝三暮四的数字游戏。媒体通过长期不断的新闻报道轰炸,把这两点事实深深地印在公众的脑海中。医生环节成了公众思考医疗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成了公众关注医疗问题的焦点,于是,医疗领域的一切矛盾就都可以转嫁给医生了。看到媒体报道 “医生收回扣”的新闻时,人们不会关注,药品从立项、投产、上市到最终卖给患者,中间要盖多少个公章、跑多少座部门、批多少道手续、喂多少***,要养活多少人、多少企业、多少机构,经过多少正当和不正当的盘剥;看到媒体报道“医院挂号难”的时候,人们不会关注,为什么号贩子可以开宝马,而给这个号出诊的主任医师、老教授却只能骑自行车;看到媒体报道“护士上班时间睡觉”的时候,人们不会关注,凌晨时分,趴在护理站的桌子上打盹的那位护士,此前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或者她自己当时也在生病却不能请病假;看到媒体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夸大其词、歪曲报道所谓的“医疗事故”的时候,人们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大多数医护人员超时间、超强度、超范围、低薪酬劳动,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才使得我国医疗体系在官方投入极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维持运转!医疗领域的矛盾,被漂亮地转嫁了!
  
  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在这种特色之下,中国的医生,怎能不遭人痛恨呢?只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痛恨不能解决问题,跟着媒体骂医生也不能解决问题,哪怕就是砍死全中国的医生,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真想改善自己或下一代的医疗待遇,我们就应该试着探求一下问题的根源。中国人“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发表于 2011-7-1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健康时报》 (2011-04-28 第24版)

      ●“下了手术台,赶着去门诊,中间抽空吃饭还会被患者骂。医生也是人,总得要吃饭吧。”

  ●“医生在举证倒置背景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治疗上可以做到法律上天衣无缝,却对病人漠不关心。”

  ●“其实,社会关心医生就是关心自己,如果一个为你治病的人你都不保护,还能期望他为你做什么?”

  ●“过去,说医生挂号费跟剃头匠差不多,现在,挂一次号3块钱,连理发钱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昨天两岁多的儿子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长大后要当医生。我脱口而出:我求你了!”

 

  近九成医生对目前的行医环境不满,88%的医生反对自己的孩子学医,越来越多的医生正在离开自己深爱的职业……健康时报联合丁香园网站、39健康网、好大夫在线网站共同推出了“医生行医环境调查”,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吸引了超过万名医生参与。

  医生纷纷辞职引关注

  “急诊室又有同事辞职了。又苦、又累、钱又不多也就罢了,每天在充满药味和死亡气息的环境中工作,拼命到饿扁了肚子想到食堂买个包子时还会遭到病人家属的白眼:医生还要吃饭啊?……一个最应该受到尊重的职业连饱肚子的权利都没有时,干下去确实需要勇气。”

  最近,一位普通医生的一条普通微博,引发了大家对医生行医环境的关注。“基本上,高劳动强度,高心理压力下,医生都被训练得很有忍耐力,万不得已,不会辞职。”学医8年、行医5年的微博博主“梅达伊尔”觉得,自己这条微博受到关注,并不为奇,“如果更多医生选择辞职,就意味着剩下的医生会更少,这样每个医生所承担的患者就会更多,服务的质量就会更难保障,医患关系可能会更严峻。”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在一个据称是“医学生都梦寐以求想要去”的医院,最近,接连有7位医生脱掉了身上的白大褂,在上海,则首次出现了公立医院专家集体辞职再创业的现象。

  “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考虑过改行”,北京某三甲医院年轻医生赵永(化名)坦言。

  医生身上的三座大山

  “小医生没闲没钱,老医生有钱了,但是没有空闲,也没有时间和体力去享受。况且医疗环境这么差,辛苦的工作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领导的肯定!实在没必要继续下去!”

  这段话出自“一个临床医生辞职引发的思考”,此帖在网上被频繁转载,帖子中还写道:辞职的他,“是一名优秀的住院医生,在科室好像很受器重,似乎是科室年轻医生中最有能力的一个”。

  “行医环境调查”向万名医生提问:最有可能让您辞职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太累”的占1/4,“工资太低”的近30%,最多的是“医闹事件”,占37.5%。

  赵永用八个字总结了上述调查结果:三大压力,压力山大。

  压力一:高投入
           “大学学医时一年学费和学杂费是我当教师的父亲一年的工资。”

         “大学学医功课比其他专业都重,学制比其他专业都长。”

         “医生意味着一辈子有考不完的试读不完的书。”

        “很多医生,早上走时孩子没醒,晚上回来时孩子已经睡了。”

  “上完夜班,接着上白班,就算规定说可以调休,年轻大夫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调休。”

  “下了手术台,赶着去看门诊,中间抽空吃饭还会被患者骂。连吃饭的时间都没办法保证,医生也是人,总得要吃饭吧。没错,我们理解病人排队等了很久很辛苦,可我们也需要被理解。”

  采访中、网络上,上述医生的无奈倾诉随处可见。

  压力二:低收入

  “一台手术,五六个人在手术室忙活了五六个小时,总共也才1000~2000块钱。”

  “过去说医生挂号费跟剃头匠差不多,现在,挂一次号5块钱,连理发钱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2009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91.9%的医生认为自己付出与报酬不相符,超过一半认为医师的收入差于教师。

  压力三:安全没保障

  “医生在举证倒置背景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治疗上可以做到法律上天衣无缝,却对病人漠不关心。如果我想努力抢救,尽了努力,但手术可能还是失败,只要失败,就可能被告;我不做你的手术,重的就转院,不用努力,不会劳累,也不会成被告!那我为什么要努力呢?”

  “广东的医生戴头盔上班、上海的医生被打伤严重……每次看到这些,心里就充满了辛酸。没错,老百姓是弱者,需要保护,但为此牺牲医生的利益,对医生的安全不闻不问就对吗了?”

  “其实,社会关心医生就是关心自己,如果一个为你治病的人你都不保护,还能期望他为你做什么?”

  调查中,近九成医生表达了对行医环境的不满,38.27%认为环境“恶劣”,47.18%感到“无奈”,感觉“尚可”的占13.59%,10592名受调查者中,只有103位医生坦言行医环境“较好”。

  这一数据,可谓每况愈下。2002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是,60.66%的医师对当前所处医疗执业环境不满意;2009年,这一数据上升至63.61%。

  在辞职医生与同事的对话当中,总少不了这两句对白:

  辞职医生解释:“累,身体累,心更累。”

  医生回复:“恭喜你,终于脱离苦海了。”

  九成医生不愿孩子学医

  医生辞职,还只是短期的医生短缺;医学院校招生难,医生的孩子不学医,后果则不敢想象。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在广东省理科类招生的15所独立建制医科院校,有10所在第一志愿组投档招不满人,即使经过第二志愿组的投档消化,仍有多所高校未能填平招生计划。“断档”院校中,不仅包括广东的三四所颇具实力的医科院校,也有省外医科名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

  “没有想到低落得那么快”,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这么少,令他始料未及。他认为,行医环境不大好,是导致招生难的原因之一,因为学生有担忧和恐惧。

  报道还称,曾经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能去学医,如今,与十年前相比,临床医学类分数线却在下滑。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李志(化名)说:“学习成绩不太好才学医,我很担心,未来20~30年,中国医生的整体水平会出现一个下滑,甚至可能出现流氓医生。”,这不是危言耸听,就如护士,以前是读书成绩好的去读护理中专,现在反过来了,近几年来基层单位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在下降已成事实。照此规则,医生的素质必然下滑!

  如果把医生比作战士,把治病救人当成一场战斗,那么,这场战事,正在呈现前方战场有人撤退,援助部队质量不高,后备军团后继无人的局面。

  调查显示,2002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的仅占53.96%,2011年,这一数据剧增至88.47%。

  “昨天两岁多的儿子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长大后要当医生。我脱口而出:我求你了!”,北京协和医院谭先杰医生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不容易,挺着吧。据我所知,不只是小大夫,连老教授老专家们都对现在的行医环境感到绝望。苦笑。”

  医生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医生要有安全感,要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这是行医环境最需要改变的地方。”上海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高敏(化名)感叹:至于病人多、工作劳累,压力大,这些都是能克服的,哪个工作不苦不累,大家都一样。

  高敏曾经遭遇过医闹,他认为,爱闹的,比较多是没有医保的病人,家里穷,没办法……“都说医患矛盾医患矛盾,我看不是医生的问题,也不是患者的问题,是zhengfu的问题政策的问题。”

  和高敏一样,在回答“导致目前行医环境不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时,81.62%的医生选择“zhengfu政策不到位”,69.91%认为“相关法律保障不完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的”有47.86%。

  “如果把医生的工资提高5~10倍,像国外医生那样光明正大拿高薪,谁还愿意偷偷地收红包、拿回扣?”赵永和很多同行们聊过灰色收入的问题,大家认为有些医生,开大处方、收受药品回扣,这些都是利益使然,“如果不这么做,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zhengfu和政策的问题,说到底又是钱的问题。

  “医疗行为和其他消费行为不一样,没法做到一分钱一分货。治一个病可以不花钱,也可以花大钱,还有花多少钱也治不好的。花了钱又治不好病,花多了钱看‘小’病,患者就会觉得不值,自然就变成了看病难,看病贵了。”曾经在日本和美国学习过的李志认为,改善行医环境,最关键的是增加投入,投到全民医保当中去,医患问题就解决了。

  2010年,医改方案推出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上,政协医卫组无论是社区医生、三甲医院院长,还是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讨论焦点都集中到了钱的问题上。他们认为,老百姓要看得起病,需要钱,医院发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也需要钱,无论医改制度怎么设计,财政投入如果没有跟上,医生行医环境问题、患者看病贵的问题,都将无从谈起。

  
发表于 2011-7-1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下了手术台,赶着去门诊,中间抽空吃饭还会被患者骂。医生也是人,总得要吃饭吧。”

  ●“医生在举证倒置背景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治疗上可以做到法律上天衣无缝,却对病人漠不关心。”

  ●“其实,社会关心医生就是关心自己,如果一个为你治病的人你都不保护,还能期望他为你做什么?”

  ●“过去,说医生挂号费跟剃头匠差不多,现在,挂一次号5块钱,连理发钱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昨天两岁多的儿子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长大后要当医生。我脱口而出:我求你了!”

 

  近九成医生对目前的行医环境不满,88%的医生反对自己的孩子学医,越来越多的医生正在离开自己深爱的职业……健康时报联合丁香园网站、39健康网、好大夫在线网站共同推出了“医生行医环境调查”,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吸引了超过万名医生参与。

  医生纷纷辞职引关注

  “急诊室又有同事辞职了。又苦、又累、钱又不多也就罢了,每天在充满药味和死亡气息的环境中工作,拼命到饿扁了肚子想到食堂买个包子时还会遭到病人家属的白眼:医生还要吃饭啊?……一个最应该受到尊重的职业连饱肚子的权利都没有时,干下去确实需要勇气。”

  最近,一位普通医生的一条普通微博,引发了大家对医生行医环境的关注。“基本上,高劳动强度,高心理压力下,医生都被训练得很有忍耐力,万不得已,不会辞职。”学医8年、行医5年的微博博主“梅达伊尔”觉得,自己这条微博受到关注,并不为奇,“如果更多医生选择辞职,就意味着剩下的医生会更少,这样每个医生所承担的患者就会更多,服务的质量就会更难保障,医患关系可能会更严峻。”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在一个据称是“医学生都梦寐以求想要去”的医院,最近,接连有7位医生脱掉了身上的白大褂,在上海,则首次出现了公立医院专家集体辞职再创业的现象。

  “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考虑过改行”,北京某三甲医院年轻医生赵永(化名)坦言。

  医生身上的三座大山

  “小医生没闲没钱,老医生有钱了,但是没有空闲,也没有时间和体力去享受。况且医疗环境这么差,辛苦的工作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领导的肯定!实在没必要继续下去!”

  这段话出自“一个临床医生辞职引发的思考”,此帖在网上被频繁转载,帖子中还写道:辞职的他,“是一名优秀的住院医生,在科室好像很受器重,似乎是科室年轻医生中最有能力的一个”。

  “行医环境调查”向万名医生提问:最有可能让您辞职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太累”的占1/4,“工资太低”的近30%,最多的是“医闹事件”,占37.5%。

  赵永用八个字总结了上述调查结果:三大压力,压力山大。

  压力一:高投入
           “大学学医时一年学费和学杂费是我当教师的父亲一年的工资。”

         “大学学医功课比其他专业都重,学制比其他专业都长。”

         “医生意味着一辈子有考不完的试读不完的书。”

        “很多医生,早上走时孩子没醒,晚上回来时孩子已经睡了。”

  “上完夜班,接着上白班,就算规定说可以调休,年轻大夫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调休。”

  “下了手术台,赶着去看门诊,中间抽空吃饭还会被患者骂。连吃饭的时间都没办法保证,医生也是人,总得要吃饭吧。没错,我们理解病人排队等了很久很辛苦,可我们也需要被理解。”

  采访中、网络上,上述医生的无奈倾诉随处可见。

  压力二:低收入

  “一台手术,五六个人在手术室忙活了五六个小时,总共也才1000~2000块钱。”

  “过去说医生挂号费跟剃头匠差不多,现在,挂一次号5块钱,连理发钱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2009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91.9%的医生认为自己付出与报酬不相符,超过一半认为医师的收入差于教师。

  压力三:安全没保障

  “医生在举证倒置背景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治疗上可以做到法律上天衣无缝,却对病人漠不关心。如果我尽了努力,手术可能失败了,不做努力,手术也可能失败,只要失败,就可能被告,那我为什么要努力呢?”

  “广东的医生戴头盔上班、上海的医生被打伤严重……每次看到这些,心里就充满了辛酸。没错,老百姓是弱者,需要保护,但为此牺牲医生的利益,对医生的安全不闻不问就对吗了?”

  “其实,社会关心医生就是关心自己,如果一个为你治病的人你都不保护,还能期望他为你做什么?”

  调查中,近九成医生表达了对行医环境的不满,38.27%认为环境“恶劣”,47.18%感到“无奈”,感觉“尚可”的占13.59%,10592名受调查者中,只有103位医生坦言行医环境“较好”。

  这一数据,可谓每况愈下。2002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是,60.66%的医师对当前所处医疗执业环境不满意;2009年,这一数据上升至63.61%。

  在辞职医生与同事的对话当中,总少不了这两句对白:

  辞职医生解释:“累,身体累,心更累。”

  医生回复:“恭喜你,终于脱离苦海了。”

  九成医生不愿孩子学医

  医生辞职,还只是短期的医生短缺;医学院校招生难,医生的孩子不学医,后果则不敢想象。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在广东省理科类招生的15所独立建制医科院校,有10所在第一志愿组投档招不满人,即使经过第二志愿组的投档消化,仍有多所高校未能填平招生计划。“断档”院校中,不仅包括广东的三四所颇具实力的医科院校,也有省外医科名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

  “没有想到低落得那么快”,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这么少,令他始料未及。他认为,行医环境不大好,是导致招生难的原因之一,因为学生有担忧和恐惧。

  报道还称,曾经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能去学医,如今,与十年前相比,临床医学类分数线却在下滑。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李志(化名)说:“学习成绩不太好才学医,我很担心,未来20~30年,中国医生的整体水平会出现一个下滑,甚至可能出现流氓医生。”

  如果把医生比作战士,把治病救人当成一场战斗,那么,这场战事,正在呈现前方战场有人撤退,援助部队质量不高,后备军团后继无人的局面。

  调查显示,2002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的仅占53.96%,2011年,这一数据剧增至88.47%。

  “昨天两岁多的儿子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长大后要当医生。我脱口而出:我求你了!”,北京协和医院谭先杰医生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不容易,挺着吧。据我所知,不只是小大夫,连老教授老专家们都对现在的行医环境感到绝望。苦笑。”

  医生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医生要有安全感,要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这是行医环境最需要改变的地方。”上海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高敏(化名)感叹:至于病人多、工作劳累,压力大,这些都是能克服的,哪个工作不苦不累,大家都一样。

  高敏曾经遭遇过医闹,他认为,爱闹的,比较多是没有医保的病人,家里穷,没办法……“都说医患矛盾医患矛盾,我看不是医生的问题,也不是患者的问题,是zhengfu的问题政策的问题。”

  和高敏一样,在回答“导致目前行医环境不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时,81.62%的医生选择“zhengfu政策不到位”,69.91%认为“相关法律保障不完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的”有47.86%。

  “如果把医生的工资提高5~10倍,像国外医生那样光明正大拿高薪,谁还愿意偷偷地收红包、拿回扣?”赵永和很多同行们聊过灰色收入的问题,大家认为有些医生,开大处方、收受药品回扣,这些都是利益使然,“如果不这么做,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zhengfu和政策的问题,说到底又是钱的问题。

  “医疗行为和其他消费行为不一样,没法做到一分钱一分货。治一个病可以不花钱,也可以花大钱,还有花多少钱也治不好的。花了钱又治不好病,花多了钱看‘小’病,患者就会觉得不值,自然就变成了看病难,看病贵了。”曾经在日本和美国学习过的李志认为,改善行医环境,最关键的是增加投入,投到全民医保当中去,医患问题就解决了。

  2010年,医改方案推出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上,政协医卫组无论是社区医生、三甲医院院长,还是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讨论焦点都集中到了钱的问题上。他们认为,老百姓要看得起病,需要钱,医院发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也需要钱,无论医改制度怎么设计,财政投入如果没有跟上,医生行医环境问题、患者看病贵的问题,都将无从谈起。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医疗保险室主任关志强给全民医保算了一笔账:估计每年只要zhengfu财政拿出2030亿,中国就可以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保险制度。

  “2030亿多吗?”李志反问记者。“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他说。

《健康时报》 (2011-04-28 第24版)
发表于 2011-7-20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医不一定有德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7-20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7-2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虽然事不关己,但我也来说两句。医生,在十几二十年前是神圣的职业,在当今,是没尊严的职业。医疗,是服务性行业,换言之,就是为人民群众看病服务,所以,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人民群众铺天盖地的对医务人员、医疗单位指责:什么服务态度不好啊、医疗质量不好啊。本良心的说,病人来看病,医生不可能想把病人越医越坏,只想让病人的病好起来。试问下大伙,现在这个年代的医生,有几个是自己凭着深厚的临床经验去给病人看病?还不都得依靠那些检查单,对吧?现在的医生除了看检查单,基本就什么技能了,而所谓的医院要发展,要养活一个单位的人,地方财政的钱又九牛一毛,国家又一再的控制药,现在医院能养活职工的,只有那些检查了。如果那些机器做不到钱,那医院的职工就要挨饿,现在是吃不饱饿不死,医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毕竟大家都是为了生活,试问下:如果是你们来做医生护士,不管你做的对不对,都有病人或家属给人脸色看,你们会怎么做?在这里请群众们在对医务人员不满的同时,也稍微体谅下他们,体谅下这个行业,压力够大的了。看好病吧,谢谢都没说一声,大把病人看完病不缴费直接走人,医生护士就杨白劳,看不好吧,就叼你几句,有些摆架子的,来看病就一定得把他当大爷一样伺候,看好看不好还别说,有些稍微慢了一点就想打人。群众,伤不起,医务人员也同样伤不起,他们只是在工作的时候比群众多了一件白大褂,仅此而已。服务行业,要是不相信,不满意,就别到那里去看病,去了就别嫌三嫌四,医生护士都还为生计烦恼,和群众一样呢,还要看病人及家属脸色,遭受这些额外的抨击。
真的把他们逼到绝路,到时:感冒,你去黄塘,那里有设备医生更专业护士更体贴;肚子痛,你去黄塘,那里有设备医生更专业护士更体贴;骨头断了,你去黄塘,那里有设备医生更专业护士更体贴;气管炎了,你去黄塘,那里有设备医生更专业护士更体贴。。。。。。。。。。
我是搞医疗的,最后就说这么一句:大家都是人,大家都有烦躁的时候,如果医务人员哪些做的不对或者群众不满意,可以提出来,从而得到改正;也请群众谅解一下医务人员,现在的医疗风险那么高,动不动医院就赔钱,合理不合理,医务人员有错没错,只要上面找关系压下来,对于错还是医院赔钱,医院赔钱了,那钱就得那个科室出,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医务人员才有多少?
总之,群众,伤不起;我们,也伤不起。
希望有一天,看病不用钱,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国家统一发放,不用再担心药品检查费贵闹僵了医患关系。
医改,往死里改,估计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沉思
发表于 2011-7-2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医生只看钱{:10_552:}
发表于 2011-7-2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人民医院也有医生吗{:9_627:}
发表于 2011-7-2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color=Blue]大埔人民医院医生的医德确实很差很差很差!!!!!!!!!!{:9_640:}
发表于 2011-7-23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知道医德照当医生护土,只要认钱才是硬道理。
发表于 2011-7-23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就只为赚钱
发表于 2011-7-2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人心难测。 于 2011-7-23 21:43 编辑

说到这个就气,以前我爸爸不舒服去看,那里的医生护士的态度太差了.有关部门给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9-29 07:36 , Processed in 0.10804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