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7|回复: 1

[社会资讯] 【百侯记忆】诗里诗外忆祖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杨凤飞 / 文

祖父过世时我已二十岁,但对祖父的了解可说是一知半解。因我是女孩,除了上学,其余时间便是干家务活或农活,从没理会过祖父茶余饭后的事。“四人帮”垮台后,偶然听到村里老辈人夸祖父为“活字典”“鬼才”等,方知祖父不简单,并知道他精通韵律,写了不少好诗词和对联,仅此而已,内心世界一无所知。直到祖父过世后,县侨联和县文联合编出版了一本祖父的诗文集,我慢慢阅读才算了解到祖父的一些生平经历和所感。


祖父身材瘦弱,双目炯炯有神,印象中的他每天上午必要出街,或买点东西,或与人谈天说地,每天下午必要看报,而每晚必有一帮长者来他住处喝茶聊天,大家戏称为“春来茶馆”。至于三餐一宿油盐柴米,却与村里其他老人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祖父有一双非常白皙的手,十指纤纤,这绝不是一般农村老人的手。小时候只要多看几眼祖父的手,便能联想到“孔老二”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时真害怕批林批孔时会揪出这双手。


090143r1yo117beao1feyp.jpeg


后来才知,祖父确是靠这双纤手妙笔生花过日子的,而且在“文革”前期吃尽苦头,不得不从广东汉剧院的编剧位置上怅然回家,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一支秃笔误顽叟。”而且还有“休言梦里花生笔,犹记街头纸作冠”的经历,并从此提心吊胆谨小慎微,过着山野村夫的日子,枉费了满腹才华。


其实祖父不是胆小怕事的人,他早年求学于汕头、上海,曾参加革命,后来被国民党通缉,独自辗转到新加坡,又加入马共,十九岁在南洋侨民学校当校长,二十三岁回国成婚后,也曾在揭阳山湖世乔小学当校长,并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汕头沦陷后从商。全国解放后,他的战友介绍他到汕头市工农子弟学校当校长,1956年到广东汉剧院做编剧,一出《百里奚认妻》饮誉南北,受到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及田汉、夏衍、梅兰芳的赞誉,梅兰芳对该剧的文采给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样精美的唱词不可随便改了。后来祖父名作迭出,并写下《广东汉剧考源》论析。


090143t01l4d10wr4205hq.jpeg


1965年祖父写下“国事方兴人已老,恨不迟生二十年”的诗句,可见祖父对国家对编剧事业的热忱。可惜紧跟着的是十年浩劫,剧院同事死的死,下放的下放,劳改的劳改,从他的诗句“武卫文攻肇祸端,一时艺苑众香残”可见惨状。


打到“四人帮”后,七十高龄的祖父用纤手又拿起笔来,庆幸写下“浩劫得逃天有意,余生应报党深恩。”并发挥余热,积极兴办公益事业,与乡镇有识之士共同创办离退休干部职工联谊会,发展至会员近三百人。基于文革留下的恩怨,祖父作一联:“冷后摽梅仍竞秀;劫余归燕更多情”,贴在联谊会堂上,引导大家释怀。“休将旧事索新恨,好把前尘迪后人。垂念鲁愚有一得,绿房莲菂苦心真。”这是祖父一首七律的后两对,情真意切劝大家不计前嫌启迪后人,可谓用心良苦。“曾因炙地难安枕,应为甘霖共举杯”,这更是祖父劫后余生的心声。


改革开放后剧院常有新人和老同事来看望祖父,剧院每有好消息传来,祖父定是喜出望外,“临风得句夸君捷,乘兴谈诗让老先。”“八亿舜尧除积秽,百年艺苑见春抽。老夫乡僻闻芳讯,邀得邻翁共举瓯”。“预知车架荣归日,共把西湖作酒钟。”从这些七律句子里,可见祖父心系剧院,热情和豪迈溢于言表。同时也从另一些诗句如:“时值严冬倍惆怅,故人消息近如何?”“地隔重山虽未远,欲谋一面总难期。”“匆匆一握缘何浅,秋水伊人不胜情。”“来也匆匆去也匆,仙凡无奈又西东。”“老朽那堪追凤侣,遥从山僻羡神仙”。看出祖父遥思故人心常牵挂,因心灵孤独而生出怅然失落的情怀。“故旧年来多不闻,感君顾盼问殷勤。不因年迈伤残景,辜负恩深痛失群。高谊绵长流似水,浮生聚散幻如云。他时重见知难得,寂寞南楼又夕曛。”这首七律更是真情流露,感人至深。作为儿孙竟不知祖父对剧院和旧日同事是如此情深意重念念不忘,也不知他老人家虽然在家居住儿孙绕膝,却因为没有同等学识与爱好的人作伴,以致是那样的寂寞孤独。


090143shp0gnvijh4gkh4j.jpeg


记得《齐王求将》重现银幕,祖父反复重看,我只以为是编剧人写着祖父大名,且片头有国家领导人和剧组人员握手的照片,才使祖父乐在其中。后来才知道,祖父是藉此看望那香消玉殒的同事并回忆那一去不返的岁月。“英名叹息随流水,逸韵依稀绕画梁”。“竟上危楼攀北斗,孰怜古井梦南柯。只因一副金嗓子,成也萧何败也何。”“粦郎饮恨珠娘老,莫再花前惜二黄。百里歌残馀朽骨,三挝鼓罢应佯狂。沉冤治世虽昭雪,梦断他乡最断肠。仰首西天云外客,老夫忍泪尊三觞。”这些都是祖父怀念故人时写下的诗句,粦郎指黄粦传,珠娘就是黄桂珠,他们都是剧院的台柱,可见祖父并非乐在名誉中,而是无比伤痛惋惜,只是当初我们不知道祖父的心路历程,不知道祖父的坎坷人生,更不知道祖父在文革期间所受的煎熬。


祖父回首往事写下“编剧生涯惭似我,烹茶故事笑当年”,一个“笑”字,写满了祖父无限的辛酸无奈。“五代纷纷遭乱世,一生碌碌愧庸男”,这“愧庸男”三字更是表达了祖父自谦的君子情怀。五代指的是清末、民初、洪宪、北洋军阀、蒋家王朝,再加文革十年,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风雨人生!“雨云世态直堪叹,付与渔樵醉后歌”,这又是何等旷达的表现。


“七十老翁何所求,抱残守拙度春秋。粗茶淡饭知闲味,绿水青山认旧游。薄酒沽来邀客醉,歪诗裁罢任妻留。书生毕竟穷酸相,舐鼎飞升总觉羞。”这应是祖父老年生活的素描,平淡是真,羞攀名利。“日共荆妻浇果菜,夜招邻叟话桑麻。池头笑答稚孙问,蝌蚪都成阁阁蛙。”可见祖父归于村夫的岁月,也是能做到自得其乐。


090144ucktl3aeczqotfyt.jpeg


祖父一辈子节俭,达观,乐于助人,惟有对文字耿耿于怀。记得小时,一次祖父见我拿着书要上厕所,立刻制止并正色道,屙屎看书有辱文字,不可!可见祖父对文字的崇敬,这就是从文者的精神境界吧。还记得我读初中时,一次上街买了把折扇,拿在手上把玩,大拇指轻巧一推,扇子便开了,手向里一挥,扇子便合上,俨然风流倜傥公子哥。看扇子上画着个美女,手弹琵琶半遮脸,一副幽幽怨怨的样子,坐在一截小船头上,船的另一截被柳荫和芦苇遮住,我突发雅兴向祖父索诗。第二天祖父把扇子交给我时,果然看见扇子上清秀的字体写着“绿柳荫中系短篷,幽情脉脉意重重。年来多少温柔梦,独向琵琶寄隐衷。”当时也看不出子午卯酉,只觉得有梦便好,现在扇子已不知何处去了,这诗与祖父一直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祖父离世不觉已三十六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并为彼时自己的年少无知深感愧疚,但可以告慰祖父的是,如今我已读懂了祖父的伟岸!想到祖父临终前为他自己总结人生写下“不会唱不会拉混迹歌坛瞎三话四以无为有;好作诗好作曲埋头书案李万张千借鬼儆人”“入世七九年走南闯北未成一事;还乡十五载对党对人无负初心”的挽联,并要求儿子把办丧事的费用捐给侯南联谊会,不由感慨,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呀!


哲人虽渺,清明追思,难免百感,人生苦短,幸逢盛世,衣食无忧,学无止境,能安心捧着书本读到老,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满足的呢?

发表于 2023-4-6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拜读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9-25 08:29 , Processed in 0.11633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