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0

[社会资讯] 巧施“腾挪术”,打开大埔“新空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7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上海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空中俯瞰大埔县,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这里交汇,境内群山环绕,使其成为粤东北部的生态屏障。

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大埔境内交汇。 通讯员 刘文烽 供图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大埔境内交汇。 通讯员 刘文烽 供图

由于地处山区,大埔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空间格局,山地多、田地少,连片规模的水田地块资源更是匮乏,土地成为制约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如何盘活土地资源、激活生产要素,助力“百千万工程”?大埔正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围绕 “良田成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目标,以规划引领,聚焦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精准发力,探索一条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奋进之路。

规划先行  高效利用有限空间

在广阔的粤东西北山区,耕地集中连片度不高、“破碎化”严重、农户经营分散、产业规模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大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如何破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大法宝。

“土地综合整治事关长远、牵动全局。”在大埔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资源要素流动,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大埔苏区加快振兴。

有限的空间要如何高效利用?科学规划是第一步。

大埔县在前期开展大量的调查摸底、基础资料收集,深入踏勘调研、广泛座谈走访,统筹推动村庄建设边界划定,镇村联动编制完成《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取得市政府批复,规划成果关键图层呈送省自然资源厅备案,其他12个镇(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上报市政府审批,紧密衔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结合实际资源,我们编制了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并广泛征求各村村民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三河镇相关负责人强调,作为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三河镇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持续擦亮红色品牌,利用古驿道、古建筑、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客家人民独特民俗,发展农业、林业、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立足把工业做大、把农业做强、把乡村做美。

具体而言,当地搭建集体经济平台,成立2家强村公司,集约耕地474.51亩,通过“小田并大田”、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管理,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整合闲置资源,2023年整改并交易11个村239.86亩拆旧复垦指标,为市县镇村创造了约1.2亿元的经济效益,惠及村民301户;谋划建设具备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的优迁快聚共富安居小区,实现高质量盘活城镇空间。

其间,大埔县按照《梅州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梅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任务书》的部署和要求,把握时间节点,协调县发改、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科学制定政策,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制定出台20多项政策性文件,为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提供了指导性、激励性保障。

当地还邀请了省城规院专家通过案例深入讲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内容及相关业务知识,指导大埔构建全面的组织领导体系、规划引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资金保障体系、运营支撑体系。

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当前,大埔正以县为单元编制大埔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方案初步成果编制,划定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的地块范围,下一步修改完善后上报市级审核和省级备案;各镇已完成制定具体全域行动实施方案,并在党政领导班子中指定专人具体抓落实。

土地流转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关键在土地、核心在产业、根本在人民。大埔县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创新形式推进农用地整理,因势利导推进流转主体多元化,让“沉睡”的耕地发挥使用效益,持续打造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越、文化特色鲜明、群众生活幸福的和美乡村。

谢有奎和工作人员在查看蚯蚓生长情况。南方+记者 陈泽铭 摄谢有奎和工作人员在查看蚯蚓生长情况。南方+记者 陈泽铭 摄

在茶阳镇长兴村的广地龙养殖基地内,当地乡贤谢有奎拿起一条粗壮的蚯蚓仔细观察,满意地点点头,“长势很不错。”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田。“茶阳镇的撂荒地多位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无污染的山窝地带,非常适合发展广地龙养殖。”彼时,茶阳镇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积极联系谢有奎,双方一拍即合。

去年3月,谢有奎成立梅州市地之龙种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之龙”),流转长兴村撂荒地170亩,建立广地龙养殖基地。一年多来,地之龙不断加大投入用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超700万元。

茶阳镇长兴村深山的广地龙养殖基地。 通讯员 刘文烽 供图茶阳镇长兴村深山的广地龙养殖基地。 通讯员 刘文烽 供图

经工作队的牵线搭桥,地之龙与广药集团旗下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直接对接广药产业链。

据谢有奎介绍,目前,每亩地可产广地龙1000公斤,加工成干品后约100公斤。如果按市场广地龙(干)制品收购价每公斤320元计算,每亩可实现3.2万元产值;扣除每亩成本1万元,每亩利润可达2.2万元。基地创新实践“地上+地下”立体种养模式,在地面之上栽种番薯等粮食作物,增厚土地利用效益。

在此基础上,广地龙基地以土地流转费、管理费、租金等形式反哺集体经济,并吸纳周边群众就业,联农带农成效突出。

另一边,作为大埔县传统的农业大镇,高陂镇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良好。“但由于缺少科学合理规划和连片打造,土地分散化碎片化较严重,利用率偏低。”高陂镇坪溪村党支部书记苏利茂介绍,近年来,坪溪村打破村域界限,引导700余户村民参与土地流转,联合邻村集约整合1150亩土地,有效“化零为整”,打造千亩优质稻高标烟稻田种植基地,带动当地300多人就业,可增加坪溪村集体收入7万元左右。

高陂镇“烟稻轮作”基地。    受访者供图高陂镇“烟稻轮作”基地。 受访者供图

三河镇梓里村、源坑村、小坑村、白石村、良江村等五个行政村经联社组建的强村公司模式流转农用地,采取“企业+农户+种植基地”的模式集约 1311.34亩耕地,以500元/亩租期4年形式流转给大埔县梓良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带动约640户农户增收。

“我们农用地整理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打造500亩连片耕地流转经营,预计增加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惠及村民244户。”梓里村党支部书记孔祥标说。

目前,大埔全县共集约流转经营权面积105203亩,流转率57%;集中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耕地21172亩;新增耕地面积3152.65亩。

先建后拆  加快建设用地腾挪

在三河镇“优迁快聚共富安居小区”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材料运输、机器操作等施工作业。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关键还在探索新方式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的优化,为农村腾挪出新的发展空间。安居小区正是三河镇加快建设用地腾挪的工作重心。

问题导向,靶向攻坚。“三河镇针对自身耕地少、个别村民零散居住、存在空心村等实际情况,采取‘先建新后拆旧’模式,实现闲置、低效、空心村建设用地腾退。”三河镇副镇长张维涛说,该镇实施“优迁快聚共富安居”项目,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拟建设8栋168套楼房,置换空心村、地质灾害危险户的老旧宅基地,腾退低效建设用地的同时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预计明年建成。”

小区建好后,村庄将更加集中,村民们也将从矮平房搬进小高楼,集约节约用地。

“搬迁以后,离镇中心更近了,不仅出行更加方便,小孩也能就近上学,我们都很期待。”谈起正在建设的安置小区,三河镇白石村村民黄青田说,新房建好后,邻里邻居都是熟人,可以串门、聊天,待入住后他和几位村民还打算到附近的工业园找一份工作,增加收入。

在张维涛看来,腾挪建设用地,从分散走向集中,住宅小区建设更加规范有序,不仅提升了乡村整体风貌,也方便了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从自建走向商建,建筑团队带来了更高品质的建筑质量和更合理的空间布局,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为做到收支平衡,小区建成后交由强村公司经营,通过商业街店铺出租、屋顶光伏、广告等方式负担电梯、路灯等物业支出和回笼部分资金。同时通过拆除原村民老宅基地,运用增减挂钩、拆旧复垦等政策工具形成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圩镇扩容、村集中居住区、产业发展等用地需求,节余指标通过交易回笼资金。

为了彻底解决建设用地瓶颈,全力完成腾退建设用地820亩的目标任务,三河镇还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韩江源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900万元,完成建设可腾退工矿用地131亩。

在韩江源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挖掘机、土方车等机械设备分布在各个建设点位紧张作业。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后期将在项目现场种植上香水柠檬、梅片树等绿植,建成百亩种植产业基地,并由强村公司大埔县山河文旅有限公司经营管理,为村集体增收开源,韩江源矿山也将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前已完成项目总进度的70%。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三河镇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持续擦亮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和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红色品牌,利用古驿道、古建筑、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客家人民独特民俗,发展农业、林业、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立足把工业做大、把农业做强、把乡村做美。

■他山之石

广州从化:“1+4”整治模式解决突出问题

由于全域面积广,广州市从化区的南、中、北、西部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大,是广东发展的代表性缩影。

近年来,从化以流溪河为主脉因地制宜,创新形成“1+4”整治模式,将以多个示范工程为不同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示范样本。

“1+4”整治模式,聚焦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流域治理难度大两大突出问题。

“1”是流域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模式,以流溪河为脉络、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探索北、中、南差异化的生态价值实现,形成跨镇街统筹的主体功能区实施路径、跨空间腾挪的指标流转机制、跨流域上下游共治的收益共享机制。

“4”是结合四个规划分区,即北部生态价值实现区、西部城乡融合示范区、中部综合城市功能区、南部科技创新发展区,形成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老城市新活力模式、区域协同与产城融合模式四种整治模式,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基于上述“一带四区”的空间格局,从化选取了早期具备启动基础、具有示范意义的10个示范片区,安排了融合农、林、水、历史文化保护等多要素的整治项目,引导区域有序发展。

其中,北部生态价值实现区将通过源头治理,保护湾区生态屏障。一方面,将推动流溪河源头治理、森林碳汇工程、鱼道工程、鸟道工程,实施河道整治、水源林抚育、碳汇林工程、林相修复等,促进河道水系联通形成1350公里“蓝脉”。另一方面,将打通“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开发—生态价值转化”的完整链条。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梅州直聘|手机版|帮助中心|申请删帖|大埔网 ( 粤ICP备17043518号 )

GMT+8, 2024-10-18 11:22 , Processed in 0.05677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